探访四川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全链条”监测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

时间:2023-04-21 16:30:08来源: 中国新闻网

       视频:探访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全链条”监测 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凉山4月20日电 (记者 王鹏 刘忠俊)今年是四川汶川8.0级地震15周年,也是芦山7.0级地震10周年。在四川,地震科研观测如何实现?如何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近日,中新网记者探访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了解到,四川近年来通过“全链条”监测,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
 
近日,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研究人员正在工作。 刘忠俊 摄
 
  400米深井打在断裂带上 实时监测地下流体异常

  在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的院落内,有一口名为“川32井”的400米深井,井口隐藏在一座二层小楼中。对地震监测来说,这口深井多年来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口井,刚好打在则木河断裂上。”面对记者的疑问,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站长胡德军一语道破“川32井”的“秘密”。他介绍,凉山境内天然井泉众多,而与断裂相连的地下流体,可能存在地震孕育的信息。正因如此,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2021年建成了四川地震系统唯一的标准水化实验室,为获取震前的地下流体物理和化学异常信息,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近日,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研究人员正在工作。 刘忠俊 摄
 
  在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科研人员每天都密切监测着地下深处的流体信息,蒋川就是其中一员。他告诉记者,实验室日常主要监测“川32井”地下水的钙离子、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以及水中的一些其他溶解气体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对凉山州其他井泉化学组份进行定期检测。
 
近日,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研究人员在讨论地震监测数据。 刘忠俊 摄
 
  “‘川32井’就处在则木河断裂的上盘,因此如果地下有变化,就可能反映到它的井水当中。”蒋川进一步向记者介绍,比如地下出现了地壳变动,氡就会更多地溶解在水中,他们在监测中便会发现水中的氡含量有所增加。“(过去)地震前有过这种异常,但这种前兆异常是不是表明一定有地震,我们还在探索研究。”

  监测地电 捕捉地震孕育异常信息

  除了地下流体,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的另一“法宝”,是地电监测。距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60余公里外的冕宁地震台,在乡道旁一座不起眼的平房里,平房不远处还有一口极深的观测井,这里便是地电的观测场地。

  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电磁学科组长何昶彬介绍,地电阻率观测的电极都深埋在地下,通过观测地下介质电性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监测到该区域地下应力的调整情况,从而捕捉到震前的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异常信息。
 
图为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川32井”外,研究人员在观察地下流体。 刘忠俊 摄
 
  “我们仪器每天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库。经科学处理后与其他的学科手段进行对比,以判定该异常是否与地震孕育过程有关。”何昶彬说,地震监测涉及的数据处理,是另一项“黑科技”。

  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运维室主任颜欢告诉记者,位于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的数据中心,正是各类地震监测数据的汇集地。他介绍,地震科学仪器的监测精度极高,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为的生产活动对监测数据的干扰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发现的任何一个微小异常,我们都会进行会商,对未来震情趋势进行研判。”

  承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东临邛海、西靠泸山的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始建于1971年,主要承担着凉山州及邻区的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核心职能。

  胡德军告诉记者,凉山州及邻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断裂带纵横交错,历史上曾发生多次中强以上地震,西昌也是川滇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在此建中心站具有区位和构造上的优势,完全具备开展地震监测和科研的有利条件。”
 
图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凉山片区工程正在进行综合形变观测山洞工程勘查。 刘忠俊 摄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其凉山片区的承建主体,正是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按照规划,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沿凉山州几大断裂,新增测震、形变、流体和电磁野外观测站。目前,该项目凉山片区工程正在进行综合形变观测山洞工程勘查。

  “这是一个集野外观测、数字模拟、科学验证以及成果应用为一体的一个科技创新平台。”胡德军说,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后,能够提高中国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快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防震减灾现代化、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和风险奠定基础。在胡德军看来,目前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还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任重道远,还需要一代代地震工作者的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