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5 10:18:38来源: 意大利侨网
在中国酒的世界里,“粮食酿造”似乎是刻进基因的标签。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安吉县,一群“竹林造酒人”用颠覆性的思维,用竹笋代替粮食酿出了白酒。
“酒体里的竹香清新自然,没有刺鼻感。”日前,在位于安吉孝丰镇的浙江竹冠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竹冠科技”),国际竹藤组织专家在品尝了该公司用竹笋酿制的白酒后称赞道。
从“以竹代塑”到“以竹代粮”,安吉用30年时间把一根竹子“吃干榨尽”,探索出了一条产值千亿、零碳排、共富共享的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从“卖原竹”到“卖创意”
1998年,竹冠科技董事长聂忠平还是一名毛竹商贩。“那时候将一车原竹从安吉拉到上海卖,运费比竹价还高。”聂忠平回忆。为了提高竹子的价值,他把作坊搬进竹林深处,建成第一条一次性竹筷生产线,利润翻了三番。
聂忠平的第二次跃迁发生在2010年。欧盟宣布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餐具,聂忠平嗅到商机,成立“山哥”品牌,将竹刀、竹叉、竹吸管远销欧美。
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同时,安吉“以竹代塑”进入3.0阶段:竹纤维复合新材料问世。记者在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竹粉占比达70%的“竹钢”椅承重达200公斤,重量却只有铝合金的一半,已进入波音、空客的供应链。安吉全县竹产品种类已从20年前的10余种扩展到目前的3000余种,年产值突破260亿元。
从“以竹代塑”到“以竹代粮”
“塑料能替代,粮食能不能替代?”聂忠平把问题抛给了实验室。
竹笋纤维致密,淀粉含量低,传统酵母难以发酵。聂忠平把实验室搬进竹林,与浙江大学、中国林科院共建“竹林微生物联合创新中心”。3年里,他们从竹腐真菌中分离出5株高产酒精酵母,首创“五轮阶梯式发酵”工艺:谷雨采笋、切块、两轮投料、一年周期、分段取酒,最终10公斤鲜笋酿成0.5公斤52度白酒,甲醇、氰化物、铅等关键指标全部“未检出”。
更惊喜的是其副产物:发酵残渣经高温高压后,变身为无醛板材,强度提高了60%,用胶量则降低了50%。国家竹产业研究院院长于文吉评价:“这是全球首次实现竹笋全组分利用,零排放、零添加。”目前,竹冠科技已建成年产100吨竹笋酒、5万立方米竹基板材的示范线,订单已排到2026年。
从“企业行为”到“县域战略”
在安吉,竹子不只是工业原料,还是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产业上游,安吉全县108万亩竹林全部被纳入“碳汇林”交易,每吨碳汇价格42元,每亩竹林年增收300元;中游,数字化切片厂、发酵车间、板材工厂吸纳就业1.2万人,人均年收入8.5万元;下游,“竹里工坊”共富工坊把竹编、竹雕、竹灯等非遗技艺变成伴手礼,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
安吉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安吉正谋划“竹产业大脑”,打通“种植—加工—碳汇—文旅”全链条数据,力争2030年竹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
从“中国方案”到“世界答案”
今年5月,国际竹藤组织在中非合作论坛现场推介“安吉模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相继启动“百万亩竹林计划”。
在尼泊尔,中国援助的“竹笋酒微工厂”已投产,当地农户首次用野生笋换到外汇;在印尼,竹吸管替代塑料吸管后,巴厘岛海滩的垃圾减少了30%。
“安吉用事实证明,竹子不仅能做筷子,还能做粮食、做能源、做工业原料。”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阿里·穆秋姆说,“这是全球南方国家最需要的绿色技术。”
“给世界一杯没有粮食的酒,给地球一个没有塑料的未来。”这正是聂忠平等人的期待。(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 杨君左 通讯员 陈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