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新晋“国际湿地城市”的进阶之路

时间:2025-08-08 14:58:55来源: 意大利侨网


        近日,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温州与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等9个城市一起,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到22个,全球第一。

        “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而这项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支专业地质队伍多年持续深入的调研与申报。从“温州湿地一张图”到系统的保护修复方案,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用脚步丈量湿地、用数据绘出蓝图,为温州“国际湿地城市”的申报提供坚实支撑。

        为温州湿地绘一张图

湿地与城市共生。苏巧将 摄
 

        温州是著名的水乡,境内河流纵横交错。但“水乡”并不能直接与“湿地城市”划上等号,这一切都需要科学的论证。

        2021年,温州开始探索“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工作。然而,湿地资源是否达到国际标准?城市湿地率、湿地保护率是否达标?这些问题最初并无确切答案。

        同年,一场关于温州湿地的全面摸排开始了。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的分类系统与标准,温州的红树林、沼泽、滩涂等湿地类型被一一核查比对。最终,温州湿地率被确认为16%以上,超过“国际湿地城市”认定10%的硬性门槛。

        “市民平时走走的滨水公园和河道绿带等,其实也是湿地。”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副队长秦海燕介绍说。这张详尽的“温州湿地一张图”,不仅成为温州市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也奠定了后续保护修复的基础。

        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中标温州市国际湿地城市申报项目,开启了为期2年的考察。

地质专业人士正在进行户外调研。采访对象供图
 

        从西部的山塘水库到中部的塘河水系,再到东部的滨海湿地和北部的楠溪江,丰富的地表水系织就了温州湿地多样的生态图景,温州占据了种类齐全的优势。尤其是红树林,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最北部的自然分布区,成为温州湿地生态的重要“王牌”。

        2022年,地质大队主持完成了《红树林湿地专项调查及碳汇经济研究》。相对陆地森林,红树林的固碳能力要高出2-10倍。而红树林在我市洞头、乐清、苍南、龙港等地均有分布,单单龙港一地,红树林每年固碳量高达570吨,产生的生态经济总价值约达8.9亿元。

        2023年,“温州苍南打造红树林‘北进桥头堡’”的做法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功落地了全省首单红树林蓝碳交易。 

        保护率从32%到61%

        成为“国际湿地城市”的另一项刚性指标是申报城市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而在2021年,这一数字仅为32%。

        鲜有人知道,雁荡山上有一个“雁湖”,古人形容它“方可十里,水常不涸”,可见其水域之广阔,秋雁归时,多栖宿于此。然而,曾经的雁湖如今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水塘。贯穿着温州城市的演变过程,湿地不是生而不变的风景。

        地质大队组建了15人的专业团队,对全市湿地资源进行系统调查、规划、监测、综合科考。这支队伍走遍了温州大大小小的湿地,撰写《100处小微湿地调查报告》,牵头编制《温州市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22-2030年)》和《温州市湿地保护办法》,为温州定制了一整套湿地修复与保护路线图。

温州市湿地现状分布图。采访对象供图
 

        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湿地的复苏,鸟类最先察觉。此次缔约方大会上播放的宣传短片显示:在温州湾,一度濒危至全球仅存约2000只的黑嘴鸥在滩涂嬉戏,黑脸琵鹭优雅的身影倒映在潮间带。随着温州湿地保护率攀升至61.09%,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温州停留。也正是它们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愿意放慢脚步,拿起望远镜观察这些翩然飞翔的精灵——温州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既是候鸟的天堂,也成了观鸟者的目的地。

        湿地与城市共生

        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现场展览上,浙江展示的“湿地与城市共生”理念广受关注,温州的实践更是其中亮眼的一环。

        若从空中俯瞰温州灵昆岛,人们常会注意到它近乎规整的轮廓,与温州沿海曲折的自然海岸线形成鲜明对比。这片土地的形成并非天然造就,而是人工围垦的结果。然而,即便如此,如今的灵昆岛仍展现出“沙洲绿树,江海一色”的湿地生态景观,已成为国家级生态镇的代表之一。这也说明了人类改造土地后,依然能够与湿地实现良性共生。

2025三垟湿地首届桨板邀请赛。刘伟 摄
 

        “国际湿地城市”的申报还有一项关键指标:申请城市需拥有至少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或国家重要湿地。

        2023年,温州湿地申报接连迎来突破——龙湾区树排沙湿地、乐清市西门岛湿地、永嘉县楠溪江湿地、苍南县沿浦湾红树林湿地等4处相继上榜“省级重要湿地”,每一项背后都有专业地质人员的身影。紧随其后,地质大队主持并推动南麂列岛列入“国际重要湿地”。这是继杭州西溪湿地之后浙江省第二个世界级湿地,也是首个海洋类世界级湿地。

        三江碧水,千里海岸,万顷水乡。截至目前,温州全市湿地面积达22.33万公顷,湿地率16.76%,湿地保护率61.09%,湿地面积居浙江省前列。目前全市拥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8处。

        一千七百年前,郭璞定下这片山水之地的风骨;一千七百年后,当这座城市即将迈入千万常住人口的行列,在湿地边,在潮汐里,“东瓯故地”“龙舟文化”的印记不曾褪色,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水草之间持续回响。(来源:温度新闻    供稿:温州日报    记者 潘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