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壮族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海洋

时间:2025-10-28 12:13:02来源: 意大利侨网

在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新圩场,有一位用竹篾编织梦想的匠人——梁海洋。作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江壮族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柳州市海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掌舵人,他不仅致力于让有着悠久历史的竹编技艺焕发生机,更积极探索“非遗+产业+扶贫”模式,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成为当地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带头人。

梁海洋在手工编织鸟笼。

 

传承根基:三代匠心润初心

10月17日,记者来到柳州市海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看到墙上悬着半成的鸟笼骨架,竹圈圆润挺括,笼眼疏密有致,空气中飘着新竹的清润气息,竹子被剖成篾条,簌簌落进竹筐,工人们端坐竹篾堆前,指尖翻飞。早在20世纪80年代,百朋镇的村民就靠巧手做起鸟笼生意,如今百朋镇已经形成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150多户480余人专门从事鸟笼生产,产业年产值约8000万元,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鸟笼生产基地。

工艺精致的鸟笼深受市场青睐。

“我一家三代都是竹编手艺人,记事起家里就满是竹篾香气,三代人就这么把手艺传下去。”梁海洋慢慢道出与竹编手艺的深厚渊源,在纵横交错的竹丝里,藏着对传统手艺最初的记忆。梁海洋童年时光多与竹篾为伴,10岁便学会编织背篓、箩筐等日常竹器。成年后,梁海洋曾像村里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闯荡,异乡奔波的岁月里,他始终难忘心底对竹编的牵挂。2010年,30岁的他毅然返乡创业,决心重拾这门竹编手艺。

机器为鸟笼部件打孔。

“传统鸟笼款式单一,底板笨重,于是我结合南北方鸟笼的优点进行改进。”梁海洋自豪地说,他是百朋第一个在鸟笼上“雕龙刻凤”提高附加值的人。近百道工序做出的鸟笼许多工序讲究手感、准头和力道,压竹条要掌稳力道,塑型得合着竹性,就连上漆都要分三道慢慢涂抹,从选材到塑形,从打孔到雕刻,每一道工序梁海洋都参照老物件反复琢磨,只为将这门传承百年的手艺接续好、发扬好。如今基地生产的鸟笼款式由原来的两三种,发展到二十多种,形成高端、中端、大众三个梯度,高端款单价超过千元,中端款四五百元,大众款一两百元。而要做出不同档次、满足多样需求的鸟笼,选竹子是关键,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产的5年以上的成年老楠竹是首选,其材质好外柔内刚,编出来的鸟笼既结实耐用,又防虫防霉,满足普通爱好者日常使用需求,更适合追求品质的玩家,真正覆盖各类消费人群。

创新突围:破局拓路开新径

虽有百年手艺加持,但起初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许多村民对依靠编鸟笼谋生产生质疑,不相信这门手艺能养活自己,仅在农闲时零散编织鸟笼,既无统一标准,又缺宣传渠道和稳定销路,最终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工人在对鸟笼进行出库前检查。

梁海洋主动出击,积极联系广东、云南等地朋友找销路,四处奔走拓市场,从跑线下批发市场到对接花鸟市场商户,一心要带着乡邻突围。2017年,柳州市海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以竹编工艺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自主研发的竹制鸟笼拿下外观专利、注册“海洋笼王”商标后,他积极牵头组织大家统一生产标准,挨家挨户收购合格鸟笼;敞开工厂大门,邀请没技术的村民来打工,免费培训竹编鸟笼制作技艺,为乡邻们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整个制作流程中,有些工艺可以借助机器进行辅助,但有些工艺我们依旧坚持手工。”梁海洋坦言,“我这么做,一来想让乡亲们有活干,增加收入,二来我更看重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机器再先进,也替代不了老手艺的灵气,三来也是给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留根。”

工人在搬运鸟笼。

2020年,柳江区百朋镇建成海洋鸟笼生产基地,创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利用集体经济资金打造厂房,让过去分散的竹编小作坊拧成一股绳,企业拓市场、村委增收入、村民多就业,真正实现多方共赢,一步步把“海洋笼王”的名气打出去。从事鸟笼制作15年的村民黄爱菊笑着说:“以前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现在基地的新模式把大家都招回来了,厂里按日计酬,每天干完活就能拿到钱,心里也比在外面打工踏实多了。”

助农带农:非遗焕活共富裕

“眼看淘宝等电商平台热度越来越高,我试着用手机拍鸟笼详情图,学着做商品链接,没想到鸟笼销售效果很好。这手工艺品这么好,我定会全力把它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梁海洋说,随着电商浪潮兴起,他敏锐地抓住机遇,将竹编鸟笼搬上电商平台,试水直播带货。白天,他和工人们专注制作鸟笼;夜晚,他便化身直播团队的一员,在镜头前展示竹编技艺的精妙,讲述鸟笼背后的文化故事。开播8年,直播间粉丝累计约100万人,平均单场累计观看在线观众数量约1万名,订单量较之前翻3倍,原本仅在本地有名的竹编鸟笼,借着直播销往全国各地。

梁海洋在直播销售鸟笼。

梁海洋组建专业的短视频直播团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传承行列,他培养新主播,团队中年轻人不仅学习传统编织技艺,还尝试直播销售竹编产品,00后主播韦永玉说:“基地现在每天直播两场,不仅推广柳江竹编技艺,还帮助百朋镇农户们销售黑皮甘蔗、阳光玫瑰、百香果、沃柑等农产品,通过电商打开销路。”如今,海洋鸟笼生产基地销售量稳定,累计直接带动200多人就业,其中包括40名脱贫户,让曾经的“土手艺”变成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柳州市海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鸟笼生产基地,上百个鸟笼错落陈列。

多年来,梁海洋将全部心思投入鸟笼事业,更让传统竹编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份坚守与付出,也为他和竹编技艺赢得诸多荣誉:2019年,柳州市海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获评柳江区就业帮扶车间;2020年,柳州市海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入选柳州市网络扶贫十大案例;2021年,梁海洋先后荣获柳州市“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优秀致富带头人”、柳州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奉献奖、第一届“柳江工匠”荣誉称号、“柳江区第二批乡土人才”称号,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江壮族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梁海洋看来,竹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责任,他坚守手工制作核心工序,用匠心守护着传统技艺的温度,成为这门非遗技艺名副其实的守护者与传播者,用实际行动续写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记者:韦莹芸  来源:微柳江